長期致力推動生命教育與生命關懷的龍巖慈善基金會,7月26日與龍巖股份有限公司、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系友會,在板橋龍巖大樓以「從《破.地獄》電影中看殯葬儀式之悲傷撫慰」為主題,共同主辦生命教育公益講座。
講座由預告短片揭開序幕,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系友會秘書長楊美娟邀請現場來賓參與「生之祝福」儀式,過程中民眾在祝福書籤上寫下送給自己或對摯親的祝福,點燈並掛在生命小樹上。透過這個儀式體驗引導下,與會民眾沉浸在充滿真摯情感與沉靜的氛圍中,現場凝聚出滿滿的生命感動。
圖說:「生之祝福」儀式中,參與者寫下對自己生命的祝福,透過每個步驟沉澱心情,靜心感受與自己對話的片刻。
以《破.地獄》為引 理解儀式中的文化與療癒
講座由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助理教授鄧明宇助理教授主講,他從香港傳統殯葬儀式「破地獄」背後代表的文化意涵與心理療癒力量角度出發,藉由瞭解其中的角色、儀式過程、情感轉化再到人際關係的修復,進而開啟一輪對生命、親情與死亡的深刻討論交流,也學會如何將悲傷與痛苦情緒轉化為通往和解成長的門徑,進一步體會「告別」與「修復」的真正意義。
圖說:鄧明宇助理教授解析電影《破.地獄》,探討殯葬儀式中的悲傷撫慰與文化內涵。
天隔一方難相見:殯葬儀式不是告別的終點,而是愛的延續、思念有了安放之所
講座後,龍巖慈善基金會董事長梁建芸邀請了四位來自不同領域的與談人,從殯葬儀式的文化意涵、悲傷心理的修復歷程,以及第一線禮儀從業者的觀察與經驗,一同來探討「破地獄」背後更深層的生命意義。
座談中透過提問及分享討論,拉近大家討論生死議題的距離。鄧明宇助理教授指出,殯葬儀式曾經是人們面對死亡的重要支持系統,不僅承載對祖先的敬意,也協助哀傷者重新安頓自我。然而,隨著都市化、少子化的影響,許多家庭選擇簡化儀式,甚至完全略去。對此,鄧老師提醒,儀式雖可轉型,但其背後所承載的情感與文化價值,仍應被珍視與延續。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系主任李佩怡教授則從哀傷療癒的角度出發,指出常聽人以「時間會療癒一切」這句話來安慰喪親之痛的人,事實上,這句話非但不能帶來安慰,可能讓喪親者深埋心中的遺憾與未竟之情,而壓抑悲傷,被動地讓時間空過。她提到,療癒悲傷最重要的是接納與表達情緒,特別是在告別與追思、紀念日等重要時刻或日子,創造哀悼的儀式,讓悲傷情緒自然流動,尤其像「破地獄」這類具有象徵意義的儀式,也能成為情緒釋放與心靈調適的重要媒介。
圖說:李佩怡教授提到療癒悲傷最重要的是接納與表達情緒,特別是在告別與追思、紀念日等重要時刻,創造哀悼的儀式,讓悲傷情緒自然流動。
現場參加者對於經常面對亡者的工作人員的生死觀感到好奇,提問殯葬專業人員如何帶領家屬走過悲傷任務與哀悼歷程。對此龍巖禮儀師劉姿萱說,電影中無論是家屬面對喪親時的愧疚與遺憾,或是準備殯葬儀式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情緒與衝突,都反映了許多生者在現實生活中,為了遵循傳統所面對的壓力與拉扯,而這些都正是一種「心靈的地獄」。她指出,禮儀師的角色便是協助生者能在混亂中釐清心之所願,並扮演與親友溝通的橋樑,讓那些未竟的承諾與情緒,都能隨著儀式的過程慢慢被慰藉與轉化,這也是讓亡者安息、生者釋懷,不留遺憾好好告別的方式。
龍巖禮儀師曾治學則提及,禮儀師有一部分的角色與價值就像一把幫生者打開通往理解與和解之門的鑰匙,幫助他們面對死亡、告別與遺憾時,找到繼續往前走的方式,讓逝者與生者間的關係能被修復、愛能被傳達、心靈能被撫慰,就像電影中台詞所說:「法師是破亡者的地獄,禮儀師是破生者的地獄」。
圖說:兩位第一線禮儀師在座談中分享親身經歷,談及如何透過儀式陪伴家屬穿越悲傷,化解遺憾。
儀式,不只是送別亡者,更是與自己和解的一段旅程
龍巖慈善基金會董事長梁建芸說:「在龍巖慈善基金會,我們長期致力於推動生命教育,倡議「尊重生命、自主人生」,希望能陪伴大家認識死亡,也學習如何好好地道別,讓人生最後一段旅程不留遺憾。儀式,不只是送別亡者,更是與自己和解的一段旅程。死亡,或許並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一連串情緒與關係重新展開的起點。」
「在生命告別的過程中,人往往不知該如何面對內心的悲傷與失落,需要有人陪伴跟引導我們學會如何面對悲傷,並重新找回快樂與生命的意義。」梁建芸表示:「推動生命教育、倡議「尊重生命、自主人生」,正是基金會長年努力的核心信念。這也是龍巖慈善基金會長年不斷投入推廣生命關懷與生命教育的原因。面對死亡,我們不只是結束一段關係,而是學習如何承接悲傷,重新連結生命的意義。她也祝福每一位與會者,都能在這場對話中敞開心房,理解殯葬儀式的深意,找到穿越哀傷、走向療癒與重生的力量。並希望透過不斷舉辦這類有意義的活動,啟發更多人對生命議題的全新省思。」
圖說:座談會主持人龍巖慈善基金會董事長梁建芸與現場民眾一同走入這場穿越哀傷、通往理解與和解的深度對話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