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消息

「喪事禁忌」有哪些?親人過世後有哪些禁忌行為該避免?

親人離開的時刻,悲傷與不捨在心中交織,但在服喪期間,家屬仍需面對許多傳統上的禁忌與禮數。這些規範不只是形式,更承載著對亡者的敬重與對生者的守護。臺灣社會信仰多元,無論是佛教、道教,或各地民間的喪葬禮俗,雖然做法各有差異,卻都希望透過謹慎守禮、節制言行,安頓亡者靈魂、撫慰生者心靈,同時避免觸犯生死相關的禁忌而招致不祥。

龍巖理解在情緒低谷中還要顧及繁複的習俗,對許多家屬來說是沉重的負擔。禮儀師以專業而貼心的方式,協助您掌握要點,因應現代化社會調整,以減輕不必要的疑慮與壓力。這篇文章為您整理常見的喪事禁忌與背後的文化意涵,陪伴您穩妥、安心地走過送別親人的每一步。

 

服喪期間的禁忌從何而來

服喪期間的禁忌最主要是因為害怕另一個未知的世界,擔心做錯,或是不了解殯葬知識由來或受到地方風俗影響。事實上喪禮主要源自儒家孝道觀念,並融合佛教、道教及各地民間習俗的影響,經由世代家族傳承而成。雖然做法因時代與地區而異,但核心精神都是表達對逝者的敬意與思念。

在傳統儒家思想中,子女在父母離世後應守孝三年,以樸素的生活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思念與感恩。像是不參加喜慶活動、不剪髮、不穿鮮豔衣物。這些做法都是希望喪家在這段期間能安靜沉澱,專心陪伴親人最後的旅程,不被外界歡樂事干擾,讓情感得以慢慢釋放與療癒。

隨著時代改變,現代人對喪禮的認知與執行方式有了更多彈性與尊重。佛教重視誦經與超度,道教則看重風水與安靈,各地的民間習俗也影響著每個家庭對喪事禁忌的理解與執行方式。即使形式不同,但那份希望「好好送、安心走」的心意始終不變。

值得注意的是,多數喪事禁忌是來自家族長輩的經驗傳承,不一定是傳統或宗教上的強制規定。如果家人在處理儀式時有不確定的地方,也可以和長輩討論,或詢問專業的禮儀顧問,找到最適合自家狀況的方式。

 

喪家服喪期間的行為禁忌

服喪期間究竟有哪些日常禁忌行為需注意? 以下整理常見的喪事禁忌,讓家屬做為參考:

 

喪事禁忌 1 :避免出入寺廟或祭拜神明

傳統認為喪事帶有「不潔」之氣,因此在服喪期間,家屬通常會暫停前往寺廟或廟宇參拜,以免影響神明或有不敬的疑慮。

若平時家中有供奉祖先或神明,也會暫時以紅布或紅紙覆蓋神像與神桌,俗稱「遮神」,待出殯或服喪期結束後再恢復祭拜。這不僅是一種對神佛的尊重,也是一種自我提醒,表示家中正處於哀悼之中。

喪事禁忌 2 :避免進出他人住家

根據民間習俗,守喪者因身上可能沾染晦氣,因此多半會避免進出他人住家,尤其是剛歷經喪事的初期。為了避免對親友造成不必要的顧慮,服喪期間建議以電話或訊息聯絡代替親自拜訪,若有需要見面,也可選擇在戶外或公共空間,既體貼對方,也不失禮數。

 

喪事禁忌 3:避免參加喜慶場合

喪事與喜事在傳統觀念中屬於「氣場相沖」,因此服喪期間不宜參加婚禮、滿月、週歲等慶祝活動。即便是摯友或親戚的重要場合,也建議事前告知對方家屬自己的狀況,徵詢對方意見。

此外,也有俗語說「喪喪相沖」,表示若剛經歷喪事,也不宜出席其他人的告別式,以免彼此氣場重疊,增加心中的負擔。

 

喪事禁忌 4:暫緩安排像婚禮、搬家這類生活大事件

在傳統觀念裡,守喪是一段要靜心哀悼的時間,服喪期間很多家庭在接下來的一年內,會刻意避開一些帶有喜氣的活動,比如搬家、新公司開業、辦喜宴或慶生等等。這些喪事禁忌其實是出於一種對逝者的尊重與懷念,在古代,官員如果在這段期間結婚,甚至可能會被批評不敬。

雖然現在生活節奏加快,觀念也比以前開放,但不少人仍會尊重家中長輩的想法,把原本安排的婚禮延到過了「對年」,也就是滿一年之後才舉行。

 

喪事禁忌 5:減少娛樂活動與高調社交

服喪百日內,家屬也會避免出遊、唱歌、聚會或參加過於熱鬧的場合。即使不需要整天待在家中守靈,仍希望日常生活保持低調,不參與娛樂活動。這樣的做法不只是形式上的壓抑,而是希望在這段哀傷時期,把更多的心力留給自己與家人,靜靜懷念與陪伴已逝的親人。

 

喪事禁忌 6:不驅趕來訪小動物

有些長輩會說,服喪期間如果家裡出現像是飛蛾、蝴蝶或小鳥這類的小動物,別急著驅趕或拍打。民間相信這可能是親人的靈魂暫時依附其上,回來看看家人。就算不特別相信這些說法,讓牠們自由飛走,也是一種尊重生命、保留善意的表現,也常被視為喪事禁忌之一。

 

 

服喪期間的飲食禁忌

服喪期間的飲食也會依據喪事禁忌有所調整,選擇清淡、素雅飲食,以表達對逝者的哀思與尊重,也提醒自己靜心度過服喪。

 

喪事飲食禁忌 1:茹素戒葷,以齋戒傳達敬意

傳統觀念中,許多家庭會希望子女在服喪期間避免葷食,以表達對逝者的敬意。對於信仰佛教的家庭來說,這樣的飲食方式更具有宗教上的意義,不僅是為了守孝,也希望藉由積德迴向,為逝者祈求安息與福報。

雖然現代生活節奏加快,飲食方式也更加彈性,但多數長輩仍會希望家人至少在服喪喪期間遵循禁忌避免大魚大肉、大宴賓客,讓飲食回歸簡單,專注於陪伴與懷念。

 

喪事飲食禁忌 2:選擇清淡飲食,讓心情慢慢沉澱

為了讓自己慢慢沉澱情緒,服喪時不少人會刻意少吃重口味、油膩或刺激的食物,以清淡為主。像是蔥、蒜、辣椒味道不僅氣味較重,也容易讓情緒躁動。因此,不少家庭會在這段期間刻意調整三餐口味,減少過多佐料,讓心情安穩下來。這樣的飲食習慣,也是常見的喪事禁忌。

 

喪事飲食禁忌 3:避開帶有負面意涵的食材

傳統也流傳一些和食物象徵有關的喪事禁忌。像是有些家庭在服喪期間會盡量不吃太酸或太苦的東西,例如:醋或苦瓜。主要是因為「苦」讓人聯想到生活辛苦,「酸」則會讓人感覺心酸、難過,擔心這樣的味道會帶來不好的情緒或聯想。

另外,也有人會避開名字諧音不太吉利的食材,比如「蓮子」,因為「蓮」聽起來像「連」,怕會有「連續喪事」的意思。雖然這些說法比較偏向民俗或迷信,但很多家庭還是會抱著「寧可信其有」的想法。

 

服喪期間的穿著禁忌

親人過世後,服喪期間的穿著也有一些傳統禁忌需注意。然而,現在的生活,許多人在工作或生活上仍需正常穿著,不一定能長時間穿著傳統孝服。但大多數家庭仍會選擇在重要的祭拜日子中遵循喪事禁忌,例如:喪禮當天、出殯、百日或對年等儀式,會特別穿著素色服裝以表達敬意。這些喪事禁忌,其實不只是講求外表的樸素,更是在表達家屬內心的悲傷與思念。

 

喪事穿著禁忌 1:避免紅艷服裝,選擇素雅色調

紅色在華人文化裡代表喜事和熱鬧,傳統習俗也有一說:「喪不穿紅,喜不穿黑」,所以在服喪期間,大家通常會避開穿紅色或其他太鮮豔的衣服,像是粉紅、亮紫、亮黃這些都不太適合。這段時間的穿著建議以黑、白、灰或深藍色為主,看起來比較沉穩、莊重。

 

喪事穿著禁忌 2:以樸素莊重的款式為主

除了顏色,服裝的款式也需要注意。在服喪期間,穿著不建議太花俏的搭配,或是緊身、太裸露的衣服。男生通常會穿深色的襯衫或簡單素色的衣服,女生則可以選擇剪裁端莊、低調的服裝,盡量淡妝,不戴太亮眼的飾品。尤其像出殯、頭七、百日這些比較重要的日子,大家通常都會穿黑色或深色衣褲,看起來整齊莊重,也比較符合儀式的氣氛。

 

服喪期間的容貌禁忌

在華人傳統裡有句話說:「守喪的人不修邊幅。」意思是,當親人離世,家屬在服喪期間不建議過度打扮,而是以簡單自然的儀容,象徵內心的哀痛與對逝者的思念。因此服喪期間不能隨便剪頭髮、不濃妝豔抹,都是常見的喪事禁忌,目的是希望把重心放在懷念與感恩上,而不是外在的裝扮。

 

喪事容貌禁忌 1:不剪髮、不刮鬍鬚

在一些傳統觀念裡「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家人離世後,特別是長輩,很多人會選擇在服喪期間不剪頭髮、不刮鬍子。對很多人來說,不去整理髮型或刮鬍子,其實也是一種情緒的表現,因為真的很哀傷、沒心情打扮。

根據傳統古禮,通常會等到百日後才正式理髮、換裝,象徵守孝期的結束。不過現在的生活節奏快,有些家庭會在出殯結束後就恢復原本日常習慣。不管哪種方式,只要出自真心,其實都是對親人的思念與尊重。

 

喪事容貌禁忌 2:不修剪指甲

除了髮型和鬍鬚,修剪指甲在服喪期間也有傳統禁忌要注意。服喪期間不剪指甲的禁忌和不剪髮、不刮鬍的觀念類似。此外,有些人也相信,指甲與頭髮一樣,是帶有「元神」的一部分,在哀悼期間若任意剪去,可能會影響運勢或讓情緒更不穩定。

然而,現在很多人會視生活需求做彈性調整,像是衛生考量會適度修剪。不過如果家中長輩較為傳統,或是希望儀式更為完整,仍可以尊重這樣的習俗,表達對逝者的慎重與懷念。

 

喪事容貌禁忌 3:不濃妝艷抹

在服喪期間,避免濃妝艷抹是許多家庭會遵守的喪事禁忌。傳統觀念認為,妝容濃豔和告別親人的沉靜氛圍相衝突。因此,無論是參加告別式還是進行祭拜儀式,家屬通常會選擇淡妝或素顏。

 

親人過世未滿一年還有什麼需要留意

在傳統民間習俗中,直系親人逝世後的第一年,被稱為「守喪期」或「孝期」。這段期間不僅是調整生活節奏的緩衝期,更是用來懷念與沉澱的時間。除了上方內容說明的服喪期間應遵守的各項喪事禁忌之外,以下整理孝期內從生活細節到社交活動,其他需注意的喪事忌諱。

 

點盞燈,幫親人「照路」回家

在不少家庭守喪期間會讓靈堂前或親人生前的房間保留微弱燈光,有的是小夜燈,也有的是長明燈。通常這盞燈會一直亮到百日或對年儀式完成才會關閉,象徵為親人引路,讓他們在另一個世界也有方向可依。

 

人生大事低調不張揚

有些人會在守喪期間遇上升官、懷孕、買新房等值得開心的人生大事,傳統上仍會建議不要張揚慶祝。因此廣發喜帖、舉辦婚禮等就先避免。這不是壓抑喜悅,而是尊重當下仍處於哀悼中的心境,是喪事禁忌中一項較少被提及、但不少人仍默默遵守的小體貼。

 

過年節慶一切從簡

如果服喪時間剛好遇上農曆年,許多家庭會選擇不貼紅色春聯、不掛燈籠,年夜飯也會簡單吃,不特別張羅。這不是忌諱過節,而是希望讓這一年過得樸實一些,把思念留給離開的親人。

 

外人參加喪禮的禁忌?這些細節別失禮

朋友、同事或親戚參加喪禮時,雖然不是喪家,還是有一些基本禮節和喪事禁忌需要注意。有時候,一句無心的話或舉動,都可能讓家屬感到刺痛或不適。因此,即使身為「外人」,了解基本禮俗並遵循喪事禁忌,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一種體貼喪家的表現。

 

參加喪禮禁忌 1:衣著造型低調、端莊

參加喪禮服裝應以素色、莊重為主。紅色、亮黃色、粉紅、花色等鮮豔服飾,或是過於休閒的穿著如短褲、拖鞋,皆屬於喪事禁忌中的大忌。男性建議穿著深色襯衫或西裝,女性則以黑、白、灰等色系為主,妝容淡雅,避免配戴過於醒目、華麗的飾品。整體造型以低調、端莊為主,這不僅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對喪家情緒的體貼。

 

參加喪禮禁忌 2:用詞謹慎,避免誤踩忌語

參加喪禮說話需要特別小心,有些平常聽起來很自然的對話,在喪事上可能會變成言語禁忌。像是「再見」、「保重」這些在日常中常用的詞,到了喪禮上就成了喪事禁忌,因為「再見」有來世再相見的意思,會讓人覺得不吉利。如果要安慰家屬,也建議用溫和、誠懇的語氣就好,可以點個頭、輕聲說句「辛苦了」、「請節哀」來表示關心,不一定要講很多話。

也盡量不要提到逝者生前的爭議話題,也避免說出像「太突然了」或「怎麼會這樣」這種會讓人更難過的話。記得,說話前多想一下,保持分寸,是最基本的禮貌與尊重。

 

參加喪禮禁忌 3:講究奠儀禮數,細節藏心意

參加喪禮時,除了服裝與言行之外,在包白包奠儀上也有一些喪事禁忌要注意。白包金額會以單數為主(以百位數為準)避免成雙產生誤會。通常以1100、1500、2100、3100等最常見。另外,奠儀(俗稱白包)最好在儀式開始前就交給喪家,避免事後才補包,在傳統上會被認為像是「又辦一次喪事」,有些長輩會覺得不太吉利。

 

參加喪禮禁忌 4:孕婦或剛生產完,不建議參加喪禮

有些傳統家庭認為孕婦、剛生產不久的女性或身體虛弱者,若非必要,應避免參加喪禮。如必須出席,也會建議佩戴紅線或護身符等小物品作為心理安定的象徵。

 

喪禮結束後還有哪些習俗與禁忌?

無論是喪家成員還是前來致意的親友,喪事結束後,仍有禮俗與禁忌需要留意。這些做法看似細微,卻承載著人們對陰陽之界的敬畏與謹慎。在民間傳統裡,殯葬場合被視為陰氣較重的空間,為了避免不潔之氣帶回家中,許多家庭會進行簡單的淨身與避邪儀式,讓參與者能安心回歸日常生活。

 

喪禮結束禁忌 1:禮成不直返,先繞路散氣

參加完喪禮後,很多長輩常會提醒一句:「別急著回家。」這其實是很常見的喪事禁忌之一。傳統上認為,剛離開靈堂或墓園,身上可能帶著一些悲傷或晦氣,如果直接回家,會把這股氣場帶回去,不太吉利。

所以,很多人會選擇先去熱鬧的地方走走,比如便利商店、廟口或市場這些陽氣比較重的地方,不但能幫助心情轉換,也象徵把陰霾甩掉,讓靈體不會一路跟回家。

 

喪禮結束禁忌 2:丟硬幣、紙錢,安撫孤魂

有地方習俗認為可以在返家途中丟幾枚硬幣或紙錢,俗稱「買路錢」,用以安撫沿途孤魂,不讓其尾隨返家。這些做法雖帶有些許迷信色彩,但許多家屬仍會遵循此喪事禁忌,為的是讓自己和家人多一份安心。

 

喪禮結束禁忌 3:回家前後要淨身,洗去晦氣

回到家門前,做一些簡單的「淨身」也是常見的做法。像有些家庭會準備一盆冷水混合熱水的「陰陽水」,象徵陰陽調和。有些習俗則會加粗鹽、柚子葉或燒過的淨符灰,用來洗手或洗臉,求平安去晦。

另外也有些會在家門口放火盆,讓大家跨火過去,意思是用火的陽氣把不吉利的東西「燒掉」,讓身心重新回到乾淨的狀態。

 

喪禮結束禁忌 4:避邪物品記得處理,衣物應盡快清洗

有些喪家會在喪禮發一些避邪用的小物,比如一支香、紅線或一片榕樹綠葉。這些物品在儀式結束返家後,要記得丟在屋外,不要帶進家裡,以免把晦氣帶回來。當天穿的衣服和鞋子也建議回家後立刻換下並清洗,最好曬曬太陽,讓殘留的陰氣散去。

 

 

服喪期間需要專業協助?龍巖用心陪伴每一場告別

處理喪事有許多繁瑣細節,再加上傳統喪事禁忌的種種講究,常常讓家屬在服喪期間感到壓力和焦慮。此時,若能有專業、值得信賴的團隊從旁協助,不僅能減輕負擔,更能讓家屬安心、專心地陪伴與懷念親人最後的旅程。

龍巖生命的禮儀團隊擁有豐富實務經驗,能根據逝者的信仰、家族背景與地方習俗,量身規劃出莊重且貼心的告別儀式。無論逝者信奉佛教、道教或其他宗教,或來自哪一地區,龍巖都能掌握各地禮俗差異細節,協助家屬妥善安排每個重要環節。從治喪流程的安排、儀式形式的選擇,到協助釐清服喪期間的喪事禁忌,讓家屬在面對儀節與傳統時不再手足無措。專業團隊的細心陪伴,能讓每個決定都更有方向,每個細節都更安心。

 

下載檔案